博物館典藏管理與展覽評量
利用博物館界「博物館成敗基質」理論,以這堂包括典藏管理與展覽評量18講、25小時的實作課程,讓台灣館員具備ICOM的職能標準,本著專業倫理運作出收藏的文化詮釋,讓民眾可以本著去殖民化的共識,並找到在地性與創新的新局面。
Description
課程內容與特色:
本課程《博物館典藏管理與展覽評量》,是博物館研究(Museum Studies)課程中實用的核心課程;博物館從業人員運作時,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博物館典藏的保存、維護、研究與展覽,把典藏的文化意義公諸於民眾,產生民眾對文化價值的認識,進而對這個社會有了共識,台灣的博物館運作就可以說達成目的所交代的任務。
課程設計理論:
這四項課程是利用國際博協(ICOM)博物館研究之架構標準,依據目前國際博物館界最堅實的理論,即:美國博物館學專家Stephen Weil在1980年代確立的「博物館成敗基質的矩陣」編製而成的,這項顯而易見的矩陣如下:
-----------------------------------------
任務聲明中的目的 社會資源
館長與館員的職能(規劃與執行)
知識(理論)與技術(實作)
Museology & Museography
社會效益 工作效率
(質性的與量化的資料)
-----------------------------------------
這個矩陣中間就是運作博物館的主力,包括了館長與館員運作博物館的職能,以便完成國際博協認定博物館從業人員所應修習的博物館研究(museum studies)標準的基礎課程。
本協會所編製的博物館研究課程時,正合適於前文化部鄭麗君部長「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的施政理念,培訓館員就是厚植文化力,館原有專業知識、技術與經驗就可以帶動文化參與,讓台灣所有的博物館從業人員都有機會自動、自發地用最方便的時間自我學習,不但可以提升博物館運作實力,同時也可以創造出台灣好學社會的氛圍。
本協會在編製課程時並不是全面照抄國際的作法,而是依據台灣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教授所建立本土文化的三項基礎原則,就是:1. 理論要多元化,以適用於不同尺度與性質的博物館,來適應台灣多元文化的融合;2. 操作要系統化,有科學性、系統性的課程內容,才能提高博物館從業人員團隊合作的運作而產生社會效益;3. 技術要國際化,以理性來思考西方博物館270年的實作經驗所獲得的運作技術,考量我們社會在文化建設上的需求,是否可以直接學習,或者必須調整。
本課程《博物館典藏管理與展覽評量》複審時,評審委員特別要求要將這項實作課程的做法編列其中,於是增加了四講實例的介紹;同時,也草擬出「台灣博物館從業人員培訓中心」,以及累積培訓師資的「諮詢委員資料庫」,方便文化部有朝一日要執行館員職能專業化的「認證制度」時之參考。期待文化部將之付諸實踐時,不但建立了博物館從業人員職能標準,同時他們也將實踐帶動文化參與的功能,台灣社會變遷必然會穩定成長。
(一) 講師簡介:
本計畫主持人-徐純女士,以豐富的博物館理論與實務經驗,將國際博物館研究之理論與實作的脈絡,梳理為課程內容之主軸,並請曾經參與並任職於台灣博物館界資深的三位工作人員,共同將台灣博物館界的需求參考國際博物館研究的理論、技術的脈絡,以理論要多元化、操作要系統化、與技術要國際化的三原則,讓學員可以本著不同專業「團隊合作」的方式,循序漸進的培訓機會,來提升館員運作博物館功能的職能。更期待文化部,為台灣博物館從業人員職能的專業化,建立台灣專責館員認證制度的機構,台灣博物館研究的「培訓中心」與「諮詢委員資料庫」,讓台灣文化隨著台灣的社會變遷走上健康之道。
徐純老師經歷: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退休)、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輔仁大學歷史系 兼任副教授,同時與2010年創立社團法人台灣博物館專業協會,至今仍是台灣博物館研究課程的主編與召集人。
課程講述:
徐純講師一方面從國際博協(ICOM)的人事培訓委員會,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博物館協會,講述他們在博物館研究課程的培訓方式與認證制度;另一方面舉出親身在美國博物館協會13次年會中所經歷過、並學習到的博物館評鑑(Museum Accreditation)與展覽評量(Exhibition Evaluation),做理論說明與工作坊經驗的介紹;在加上台北故宮以政治228遺族被貶為三職等幹事的館員經驗、在美國Princeton University校園的藝術博物館四年當亞洲藝術收藏的典藏管理員兼研究員的工作經驗、以及省立美術館研究員對台灣藝術史的研究經驗、而終於下決心要培育台灣博物館從業人員,所以到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創立博物館學研究所,教學十年並帶學生參加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這些實作經驗都放在這個《博物館典藏管理與展覽評量》裡,草擬出台灣博物館研究的「培訓中心」與「諮詢委員資料庫」。
李子寧老師:
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他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人類學系獲得碩士之後,於1996年進入國立台灣博物館人類學組工作,至今將近30年來,典藏管理與典藏研究一直是他在國立台灣博物館服務的核心工 作,這項經驗整合在他國內外雙重人類學碩士的學術基礎,讓他無論在輔仁、東吳或北藝大的教學課程中,也都是他工作經驗與文化人類學知識的專長;這項專長也延伸到策展的主持,自1998年至今李老師策展30餘次, 尤其是近年的「百年物語—臺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2008)、「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2011-2013),都為台灣博物館史與台灣文 化人類學奠下啟動的基礎。在台灣博物館界要找出這種專一於人類學研究的博物館人,大概唯屬李子寧老師一人了。我們這堂「典藏管理與展覽評 量」中,李子寧老師就把他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典藏管理與研究的經驗,如數家珍地讓我們知道真相!
課程講述:
從省立台灣博物館到國立台灣博物館,以親身經歷過接收、研究、詮釋日本統治時代的殖民博物館典藏,透視出台灣文化遺產的轉型與再詮釋。
連之莉老師
連之莉老師大學就讀文化大學景觀設計系,並於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曾於美國洛杉磯蓋提博物館(Getty Museum)工作實習、中正紀念堂任職,他的工作經驗都是在展覽部門協助規劃、設計 與布展,目前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處,持續從事與博物館觀眾相關的多元性的業務;自 2018 年開始,連老師也擔任徐純老師於輔仁大學歷史系的兩個課程的助理與代課的工作,本計畫期待連老師能把她在博物館實務工 作的經驗翻轉於課程中與學生分享,並配合徐純老師於教學現場方法論與實務的協作。目前連老師也在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的博士班修習博士學位。
魏聰洲老師
魏聰洲老師為台大動物系學士、南藝博物館所碩士、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史學博士。業界經驗包括與新故鄉基金會合作的九二一災後專案策展、高雄市勞工局合作的碼頭工人策展,也曾任成功大學博物館籌設的副 校長特約專職助理、台鹽公司的鹽博物館籌設館長特約專職助理。此外,長期觀察歐美的博物館的策展發展,其間參觀過的博物館不少 於三百家,也在網路上發表過多篇專文報導。目前已經回到台灣,也在高雄創辦了伏爾泰藝文沙龍,就是要利用在法國11年生活對法國裝飾藝術的研究與收藏,來喚醒台灣文化豐富生活的藝術,走出被殖民社會的政治陰霾!
What You Will Learn!
- 提升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專業職能
- 以團隊工作取向、確切的方法、運作出公眾可用的、可評量的功能。
- 利用網路課程奠定館員的認知、技術與方法的基礎,以便文化部成立培訓中心來訂定館員職能專業化的認證制度。
- 管理、分類、維護博物管典藏。
Who Should Attend!
- 博物館在職從業人員與義工
- 有意願加入博物館領域工作的任何人